小小錢包,故事多多。
  李曉飛是一名在北京上學的“90後”大學生,最近他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周四他一定會到大學附近的地鐵站里,在新型自動售賣機上“刷手機”花一分錢買一瓶可樂。“只需要劃一下手機就可以了。”小李開心地說。一瓶可樂雖小,卻為他開啟了移動支付的“新世界”。
  “有了‘電子錢包’,出門都可以不帶錢了!”李曉飛說。
  由電子錢包帶動的移動支付又稱手機支付,是當下最時髦的支付方式。不知不覺之間,這種通過手機支付的新型自動售賣機,已經出現在很多大型城市的公共場所,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
  商家為推廣移動支付方式,每周有一天售賣機里的商品將以優惠價一分錢出售,前提是通過手機來支付。據記者觀察,優惠日雖然每人限購一件商品,售賣機前還是經常會排起長隊,從李曉飛那樣的年輕人到頭髮花白的老年人,大家都在爭相體驗移動支付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不過,對於很多“50後”“60後”來說,無形的“電子錢包”還是一個讓人難以踏實的新事物。經歷過錢物緊缺年代的他們,更願意把錢攥在手裡。
  “看不到實物,總覺得沒底,還是傳統的錢包來得踏實。”60多歲的毛先生雖然也是互聯網上的常客,但還是接受不了依托網絡的無形“錢包”。
  實際上,“錢包”改變的背後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革,還折射出人們“錢袋子”的變化。
  回到65年前,李曉飛這一代人的祖輩們還在為最基本的生計苦苦掙扎。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老百姓兜里是真沒錢。“那時候哪有錢包啊,用不著,根本就沒有餘錢!”毛先生說。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大家兜里的錢越來越多了,錢包也越來越鼓。再後來,各種借記卡和信用卡取代了錢包里一沓沓的鈔票,使大家鼓起來的錢包一下子“縮了水”。
  在互聯網進入我們的生活之後,電子商務逐漸代替了上街購物,現實當中的交易發展到網上交易,傳統的銀行支付變成了在線支付,“電子銀行”應運而生。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技術革命帶來生活的新變化。人們覺得帶錢包和裡面的各種卡也嫌麻煩了,乾脆直接用手機支付。“出門不帶錢”便成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
  在近期舉辦的一個展會上,若干互聯網企業自發聯合舉行了“72小時不帶錢包行動”。參展的人可以體驗到不使用任何傳統支付方式,只要“刷手機”即可玩遍整個展覽會:購買各種食品、飲料,掃二維碼參與各種創新應用,甚至可以通過下載app直接拎包入住租房子……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分析師許琴認為,移動支付不僅可以代替“刷卡”,而且還簡化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消費模式,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路上,我都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比較各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各類金融理財產品,動動手指就可以輕鬆購買,省時省力省心。”“80後”白領小丁坦言。
  從錢包“無用武之地”,到錢包鼓鼓、錢包里一堆卡,再到如今出門不用帶錢包,小小“錢包”的變化,見證著我們生活的改變。
  (據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原標題:【築夢中國·輝煌65年】“錢包”之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g62pgwz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